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进行的。具体标准如下:
1、甲类传染病:是指危害最大、传染性最强、最具有传播性和疫情爆发风险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狂犬病、艾滋病等。
2、乙类传染病:是指危害较大、传染性较强、传播性和疫情爆发风险较高的传染病,如肝炎、结核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
3、丙类传染病:是指危害较小、传染性较弱、传播性和疫情爆发风险较低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腹泻等。
法律分析:原本国家法定的传染病一共有39种,2019年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归类为乙类传染病,目前总共有40种法定的传染病。其中甲类传染病有2种,乙类传染病有27种,丙类传染病有11种。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是强制管理的烈性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甲型H1N1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乙类传染病是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内网络直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需要解除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本文来自作者[庹浩宇]投稿,不代表灯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qjxkj.net/news/153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灯塔号的签约作者“庹浩宇”
本文概览: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进行的。具体标准如下:1、甲类传染病:是指危害最大、传染性最强、最具有传播性和疫情爆发风险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狂...
文章不错《传染病分类甲乙丙类标准》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