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各地设有“折冲府”,以府兵制为主,后来逐渐向募兵制,到了唐末,就是节度使个人的军队了。
唐朝初期恢复府兵制,较隋朝更为完备。府兵为基本的常备军,平时隶属於皇帝的12卫和皇太子的东宫6率。每卫设大将军1人、将军2人,每率设率1人、副率2 人。平时负责管理府兵轮番宿卫诸事,战时经皇帝任命,率领从各府调集的府兵出征。即“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於府,将归於朝。”(《新唐书□兵志》)重要军机大事由政事堂举行的宰相会议辅佐皇帝商决。尚书省的兵部,主要负责武官的考核、任免,军队的编制、简点和轮番,以及图籍、厩牧、甲仗的管理等。
太宗时整顿府兵制度,12卫各领40~60府。鹰扬府恢复骠骑府、车骑府的旧名,不久又改为折冲府,“因地立称”,分别冠以所在地名。府分上、中、下:上府为1200人,中府为1000人,下府为 800人。全国最多时共设a府,府兵约60万人,主要分布於政治中心地区的关内、河东、河南及邻近诸道,旨在“居重驭轻”(《陆宣公奏议》卷八),“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玉海□兵制》)。
折冲府为府兵的基本组织单位。每府置折冲都尉 1人,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长史、兵曹、别将各1人,下辖4~6团。每团200人,设校尉,辖2旅。每旅设旅帅,辖2队。每队设队正,分为5火。每火10 人,有火长。每队、每火的装备,如马、马具和锸、斧、钳、锯等,均有定数。府兵自用的武器、装具和征途所需粮食皆自备。马匹不足,由官府供给。平时训练在冬季进行,由折冲都尉率领本府兵马习战。
府兵的调遣、指挥权属於朝廷。凡发兵10人以上,除紧急情况外,都要有尚书省、门下省颁发的皇帝“敕书”和铜鱼符,州刺史与折冲都尉勘契乃发。府兵每年需轮流到京师宿卫,称上番。由兵部依各府离京师远近,确定上番的次数,每次1月,平均每年在役可达3月左右。部分府兵被派遣到冲要地区戍守,一般为1年一次。
府兵的来源,主要是从自耕农和地主中挑选,后来则渐以贫苦农民充役。按照规定,“三年一简”,即3年徵一次兵。凡20岁以上的健壮丁男,都是简点对象。简点标准,以资财、材力、丁口三者为据,“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擅兴》)。一般21岁入役,61岁出军,实为终身服役。后来,征战益多,勋赏不兑现,社会地位下降,地主也渐渐厌恶当兵,特别是“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逐步废坏,军资无所依靠,府兵乃纷纷“亡匿”、“耗散”。玄宗时,下令将服役期减少至15年,自25岁起服役,40岁乃止;又将“三年一简”改为“六年一简”(《新唐书□兵志》),但都未实现,以致折冲府无兵上番。天宝八年(749),被迫停止上番,折冲府从此名存实亡。
由於府兵制日趋败坏,唐初即存在的募兵制便逐渐兴盛。从开元十年(722)起,大规模召募壮士充宿卫。开元十二年,更名为 骑。次年,骑达12万人,分隶於12卫,每卫1万人,又分为6番,轮流上番服役。平时近营为堋,教阅弓弩,免除赋役,资粮由官府供给。骑多是被强迫入募和已逃亡再来应募的折冲府卫士,实际上是摊派兵役,其重要变化是由尽义务变为受雇佣。骑自始就很衰弱,其召募亦无定制,前后只维持20余年。
唐初,驻防京城和宫廷的部队统称禁兵或“天子禁军”。从12卫府轮番调来宿卫京城的府兵,称南衙禁兵。单独组建、驻防宫城北门的禁兵,称北衙禁兵。他们最初是从跟随李渊起事的军人中简选3万人组成,称为“元从禁军”(《新唐书□兵志》),系父子相代,专事宫城宿卫。以后,太宗又从中选善骑者百人,供戍卫、田猎之用,号“百骑”。另置北衙 7营,选骁壮者,於玄武门左右屯营,号“飞骑”。高宗时,置左、右羽林军。武则天时,改“百骑”为“千骑”;中宗时,改“千骑”为“万骑”,分左、右营;玄宗时,增左、右龙武军;肃宗后,也多有更易。禁兵一般是召募来的,历来骄惰怯弱,后受宦官控制,更加腐败。但是,唐朝后期主要靠禁兵维持残局。
唐初,驻防边境的军事机构称镇、戍。镇与戍均有上、中、下之分。上镇 500人、中镇300人、下镇300人以下,每镇设镇将、镇副各 1人。上戍50人、中戍30人、下戍30人以下,每戍设戍主、戍副各 1人。此外,在少数地方,大者设军,小者设守捉,各设使和副使统领,有的由州刺史兼任使职。地方兵中多为各地轮番到边境戍守的戍卒,称“防人”,3年一代,自备资粮;另有少数召募来的兵,称“防丁”或“丁防”。玄宗时,在戍卒中召募能更住 3年者,官给赐物;后又召募长期从军的健儿,称“长征健儿”,资粮等均由官给,称为“官健”,是由国家供养的职业军人。后期,地方藩镇的军人主要是这类 “官健”。从武则天时期起,北边部分州还建立一些民众武装,称团结兵,其他地区也有土镇、土团、团练等。团结兵一般是“选丁户殷赡,身材强壮者充之” (《唐六典□尚书兵部》)。官府给予身粮、酱菜,免其徵赋。主要任务是配合军队防卫边疆。他们由州刺史或节度使统辖。
唐朝还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军事法律,如《卫禁律》、《擅兴律》、《捕亡律》、《宫卫令》、《军防令》、《兵部式》、《兵部格》,对军人的职守、赏罚等有较详细的规定,凡违犯了“令”、“式”中的有关规定,就要依“律”、“格”给予惩处。
唐末,各节度使控制地方政权,凭藉其拥有的土地、人丁、财赋,豢养大批军队,与朝廷抗衡,改变了“内重外轻”的态势。安史之乱以后,割据日甚,以致“方镇相望於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自国门以外,皆分裂於方镇矣”(《新唐书□兵志》)。
唐朝时的军事方面?
第一名: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中天才不少,但王之涣同学绝对是天才中的第一牛人,他流传下来的诗只有区区六首,小弟认为,只此一首,足可让其挤身一流高手之列,再加上那首地球人都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想不成为江湖大腕都难。本诗大气磅礴,意境优美,豪迈中有郁闷,郁闷中有控诉,字字珠矶,句句经典,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说它是千古第一名诗估计是没人反对的。
小弟想不通的一个问题是,唐代离现在1000多年,那时人说话与今人说话肯定差别很大,那时人写的文章现代人理应难以看懂,可是那些唐诗,特别是五绝、七绝,简简单单的句子,怎么都是那么美,怎么都是那么通俗易懂,难道是唐代的诗人们都有预知未来的功夫,都知道1000多年后的人是怎么说话的。真是想不通也么哥。再看看现在那些狗屁诗人们,尽搞些故弄玄虚,让人云里雾里的句子,还美其名曰朦胧诗,难怪现在读诗的比写诗的少,这样发展下去,估计用不了多久诗歌这种形式就要绝种了。唉,且看诗歌成弃妇,空悲切。
本诗艺术性10,商业性(主要是指通俗易懂流传广)10,总分20。
第二名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和前一首一样,同属地球人都知道的一类,以脍炙人口还形容还嫌低。小白毫无疑问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史上最拽的诗人,其诗想象奇瑰,变化多姿,律诗、绝句这类格律要求较严的形式窃以为是不太符合小白口味的,但所谓功到极处,信手拈来即是诗。本诗从文字上来看,基本就是信口说出来的,有点象现在手机短信中“春眠不觉晓,处处性骚扰”之类的顺口溜,只不过是极品顺口溜。
当时,小白被流放夜郎,那可是典型的鸟不下蛋之地,小白心中可谓郁闷至极,恨不得学习革命先烈屈原同志,投江明志。但流放路上到达白帝城时,却接到了无罪释放的通知,从大悲到大喜,心花怒放,估计和杜甫一样,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坐在舟中再看那猿啼三声泪沾裳的三峡,一丁点多愁善感、悲天悯人之心也没有了,于是乎,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这种牛皮哄哄的诗句就出来了。小弟以为,小白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当他没有当官时,就发牢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他即将做官时,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他做了官时,就写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这等拍马屁的诗句。这种性格,怎当干部。当然幸亏他没当干部,否则多了个庸官,少了位诗人。本诗看似平淡,却余味无穷。
本诗艺术性9.9,商业性10,总分19.9。
第三名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不象我们现在,交通发达,从小弟家到北京,两千里地,几个小时就到了,要搁在唐代,怎么也得一个多月吧。所以唐诗中送别诗很多,有名的也很多,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等,都属佳作中的佳作。但在七绝中,本诗与下面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名气最大,个人认为,本诗似乎更胜一筹。别的不说,单说本诗被谱成琴曲《阳关三叠》,就知其魅力。
让我们闭上眼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咸阳古道,灞陵桥畔,小雨初下,轻尘不起,柳色依依,情深深,雨蒙蒙,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行路的大好时候,维哥哥在咸阳酒店大堂摆酒一桌,为元二同志送行,元二欲何往,塞外安西地,安西距长安,不知几万里也。就是现在没有飞机的话也得几天几夜,那时我估摸着怎么也得走上五个月。此地一为别,相逢不知年,维哥哥心中那份依依惜别之情一千多年后小弟这等粗人就可以感觉到。无可奈何人要走,唯有饮尽杜康酒,此时此刻,除了劝元二再喝一杯酒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再说出了阳关再哪有象我这样的朋友陪你喝酒呢。本诗以景写情,景切情真,其情之深,意之切,感染力之强,渭城曲尚在,读罢泪沾襟。在当时一砖头能砸中六个诗人的情况下,本诗就被广为传诵,推为绝唱。
本诗艺术性9.9,商业性9.9,总分19.8。
第四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诗的又一力作,但本诗与维哥哥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却是绝然不同的风格:维哥哥是送好友去上万里外的安西边塞,为苦寒之地;白哥哥送浩然兄是顺水而下几日可到的扬州,为烟花之地。送的人不同,去的地方也不同,送人者的心境自然也不同。维诗的总体风格是低沉、压抑、郁闷的,白诗却是高昂、欢快、明亮的。
当是时,李白同学遇到了比他年长且已名动江湖的孟哥哥,两人刚在黄鹤楼中推杯换盏,听完江湖艺人们笛吹“梅花落”,应该是十分高兴的。李白同学可是非常崇拜孟哥哥的,还模仿星宿派弟子的语气赋诗一首,诗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基本上把老孟捧上了天。酒后送别偶像,作为FANS的李白心情一定是舒畅的。孟哥哥可是风流天下闻,他去到青楼梦好的扬州,那还不是如鱼得水、醉卧花从的干活。可以想象,年青且自认比孟哥哥更加风流潇洒的小李同学,在送别时心中一定象喝了蒙年酸酸乳一样酸溜溜的,所以才有了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含醋率较高的诗句。孟哥哥上船后,小白极目远眺,孤帆远影、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不由诗性大发,美妙的诗句自然就脱口而出了。
本诗艺术性9.9,商业性9.8,总分19.7。
第五名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三月的小雨淅淅沥沥的下,春寒料峭,春愁黯黯,或许是赶着去扫墓,或许是赶着去会朋友或会情人,一股莫名的思绪从行人心中泛起,于是,想起了消愁解忧的良药----酒。可是哪里有酒馆呢?只得去问那牛背上的牧童,牧童遥指远方,抬眼望去,酒幌子在雨中隐隐约约,那就是杏花村,消愁的好地方。纵观本诗,字字传神,处处留意,精巧精致,浑然天成,宛如中国水墨画的清明烟雨图。有好事者将此诗生吞活剥,每句删两字,成了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虽然少了些许味道,但仍算是一首好诗。本诗理论上应该写的是江南清明时节,诗中的杏花村应该是泛指喝酒的地方,这也说明山西汾阳杏花村的酒在唐代已名满天下,可惜的是,现在杏花村汾酒空有这么大名气,但始终没有看到这个品牌大红大紫起来。看来仅有名人效应还是不够的。
唐代诗人中,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同属第二集团的****(李杜王白可算是第一集团),但两人各具特色。小弟认为,李更善七律,象“春蚕到死丝方尽”、“庄生晓梦迷蝴蝶”之类,而杜似乎是专攻七绝的,在蘅塘退士版的《唐诗三百首》中,七绝杜选9首,李也选了8首,但就小弟看来,杜诗整体水平要高出许多,这9首“折戟沉沙铁未销”、“烟笼寒水月笼纱”、“二十四桥明月夜”、“繁华事散逐香尘”,均为顶级豪华之作。反观李诗,除了一首“君问归期未有期”还算佳作外,其它的只能算是平庸之作。
再说说杜牧这人,小弟很是敬佩。诗人词人多为好色之徒,喜欢寻花问柳醉卧花丛者多的是,但象老杜这样洒脱不羁的还真不多。一般人都是光干不说,老杜却是又干又说,春香院中,潇湘馆里,处处留下墨迹,还自吹“赢得青楼薄幸名”,这可比现在许多喜欢寻花问柳的同志强多了。老杜混迹欢场十余年,从没不认帐的,现在的同志,敢作不敢当,更别说留下地址、手机号码了,比杜前辈差了何止一个档次。
本诗艺术性9.8,商业性9.8,总分19.6。
第六名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回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英山
唐代300多年的历史中,侵略或被侵略的时间较长,中间还有个安史之乱,战伐较多,故边塞诗人也多,著名的有高适、岑参等。小弟认为,就七绝而言,是没有人能PK得过王昌龄同志的,甚至在当时就有人认为他的七绝只有李白才可比得上,足见昌龄同志功底之深。他的精品很多,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奉帚平明金殿开”等,本诗可算是其代表作之一,上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估计都知道。
本诗大意是借李广讽刺当时将帅无能,其实汉唐以来边关战争一直不断,汉代固然有龙城飞将李广这样的将军,胜仗较多,但唐代猛将也不少,在边关战争中也是胜多负少,昌龄同志其实没必要大叹世无英雄的。当然即使是胜利,但也是边庭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当炮灰的都是普通士兵。故小弟认为,本诗恐怕不仅仅是讽刺将帅无能的,其矛头可能是直指最高层。再联想昌龄同志的身世,多次被贬,估计对朝庭心存不满,发这样的牢骚也是正常的。唐代的诗人中好象对朝庭满意的没几个,是否当诗人的前提条件就是不当官呢?幸亏这些同志生活在一个还算清明的时代,象前面的之涣、后面的禹锡这样的同志,搁宋代那得脸上刺字再发配江州,搁清代说不定会引起一场文字狱,大批人要砍脑袋的。唐诗之所以能繁荣发展,流传下来的也多,估计跟唐代政治相对清明,言论比较自由有关。唐诗反映社会现实的较多,宋词卿卿我我的较多,清代就不说了,著名诗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乾隆爷,其他人哪敢写诗啊,多少人因写诗把脑袋都写掉了。
本诗艺术性9.8,商业性9.7,总分19.5。
第七名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同志很有点意思,不算是一个很称职的国家干部,这哥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爱摆酷,有事没事喜欢对朝庭说些风凉话,可谓党性原则不强,不与领导保持一致。看他写的诗,什么“前度刘郎今又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是无情却有情”、“吹尽狂沙始到金”等,透出一股傲气,好象比别的干部要高出一筹一样。无怪他当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没半年就被砍下来。即使被砍,这位同志还是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死相,嘴巴上不肯吃半点亏。那年,在他被贬连州那个南蛮之地九年后被召回了首都长安,估计想再次启用他,可他到玄都观散散步,又写出了“玄都观内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这等与朝庭唱反调的句子,与国家机器过不去,自然又逃脱不了再次被贬的命运。
本诗是刘同志公然藐视朝庭权贵的代表作,是他当年从和州奉如回洛阳,在南京凭吊古迹时写的。本诗借古讽今,以王导、谢安往昔的兴盛与现今寻常百姓家作比较,深刻揭露了世事兴亡和更替的自然规律。与李白同志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胜一筹。之后没几天,他在扬州遇见了居易同志,又写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看来这位同志虽然脾气又臭又硬,写诗的功夫还真不含糊。
顺便说一句,唐代的皇帝们基本上都算是厚道人,象刘同志这样专与朝庭对着干的家伙,虽然前后经历了六任皇帝,可居然没有被砍头,而且居然还没撤职,而且还居然在他死前一直都在当不小的官,最后甚至还加了礼部尚书衔,虽然是虚职,但省部级待遇还是享受了,这就充分说明唐代是重视人才滴。
再顺便说一句,象老刘这种傲七傲八、以哲学家自居的同志,居然写出了“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梢头”这样的宫词,是否虽然被贬多年,但经济上还很宽裕,家中妻妾成群所致。有兴趣的同志们可考证一番。
本诗艺术性9.8,商业性9.6,总分19.4。
第八名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前面已说过,唐代边塞诗较多,而且总体水平也较高。边塞题材比较容易融入感情,且大多数边塞诗人都有从军经历,对边塞、对征人都有亲身体会,故容易出好诗。但边塞诗基本上都是调子沉郁,多为悲愤、凄凉、郁闷之作,读边塞诗,心情沉重,一股忧国忧民的想法往往就冒了出来。本诗可算是个例外,就好象从张飞、李逵等同志笔下出来的一样,豪迈旷达,大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置生死于度外之势,跟“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杀了***,还有后来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兵哥哥们读此诗,估计是当头棒喝,糊提灌顶,精神为之一振。就是嘛,怕死还当什么兵。
日落、星升、大漠,中军帐里,灯火通明,刚与胡人一战,大胜而归的将士们济济一堂,脸上露出了劫后余生的笑容。大家手持白玉杯,杯中斟满了从胡人那里缴获的葡萄酒,随军乐手奏起了琵琶曲,人生得意须尽欢,今朝有酒今朝醉,喝,喝死去球,怎么啦,喝高了,高了就高了,有啥好笑的,反正不喝死也说不定哪天会被杀死。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生亦何欢,死亦何惧,马革里尸、战死沙场。全诗雄浑激昂,势大力沉,抑扬顿挫,钪锵玫瑰,不愧为千年难遇的佳作。
王翰同学诗名并不响,全唐诗仅录其十三首,除这首外,其它的小弟一概不知,估计知道的同志也不多。本诗可谓是王同学个性的真实写照,他恃才傲物,豪荡不羁,且为人极爽,常直言进谏,当属愤青一类,中央机关肯定呆不长,被贬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哥们特有意思,别人被贬一般垂头丧气,可他倒好,照样吃喝玩乐、夜夜笙歌,好不快活,别人一个小报告上去,再次被贬。唐代诗人中一贬再贬的不少,前面的禹锡同学即是一例,可象王翰同学这样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再贬的,估计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老者。
本诗艺术性9.8,商业性9.5,总分19.3。
第九名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又是一首边塞诗,这是本十大排名中的第四首边塞诗,正印证了小弟前面所说边塞诗容易出精品的论断。作者李益同学,曾从军十年,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验,为人豪放,常横槊赋诗,口占一绝。本诗估计不是横槊赋出来的,横槊赋出来的诗常大气磅礴,燕山雪花大如斗之类。小弟认为,本诗是李益同学深夜突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家中的娇妻美妾,心生郁闷,有感而作。
此诗写的是征人思乡之情,前两句写景,以边塞大漠上的绝妙夜景来衬托其凄凉,如霜的月光静静照在受降城外,让回乐峰前染血的黄沙变成雪白,万籁此俱寂,不知何人何处吹起了芦管,如泣如诉,随着如霜的月光洒遍大漠,战士们闻笛思乡,那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魂牵梦系,可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知能否再回到她的窗前┄┄,唉,如果小弟是受降城的司令官,一定要把那个吹笛的人抓起来,没收其笛,再赏他几军棍,晚上不睡觉吹哪门子笛,搞得士兵们都无心作战,估计是一间谍,专门来瓦解我方斗志的,不砍你头算是优待。
李益同学的强项是七绝,其语言、韵律,堪与李白、王昌龄相较,唐才子传称其为“高适、岑参之流”,可见其边塞诗之出色。该同学早初为进士出身,当县长多年未见升迁,无奈之下投笔从戎,曲线救国,功夫不负有心人,象猴哥一样历经磨难,但终成正果,官到礼部尚书之高位,也算是功德圆满、出人头地了。
本诗艺术性9.8,商业性9.4,总分19.2。
第十名 金缕衣(无名氏)
劝群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如果以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岳不群”们的眼光来看,本诗可能是反动**低级下流之作,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劝人抓住时机及时行乐。当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在上课时指出本诗意思是珍惜光阴,小弟认为那是扯淡,直觉告诉我且我更愿意认为作者的本意就是“行乐须及春”。是啊,少时不行乐,老大徒伤悲。年青时只知道象老黄牛一样埋头干事,年纪大了再想行乐,估计是拨剑四顾心茫然。小弟有位同事,50多岁的老帅哥,常常羡慕现在的年青人,他总说,现在年青人遇上了好时候,真好啊,我们年青时有精子没银子,现在有了银子却没有了精子,说话那表情,一脸羡艳、憧憬。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及时行乐带来的严重后果。当然,他们年青时情况特殊,那时组织上对这些管得紧,男女间拉拉手就会被人称为流氓。
本诗作者有版本说是杜秋娘,看名字好象是个MM,小弟以为此诗似乎不象出自娘们之手,在一千多前的唐代,MM们敢说及时行乐的恐怕还不多,它应该是一位风度扇扇的花花公子在一次嘿咻之后随口呤出来的。不过如果真的是出自MM之手,搁现在准是位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估计也是一超芙蓉赛竹影的网络大红人。
本诗艺术性9.8,商业性9.3,总分19.1。
小结:唐诗中七绝最为人所喜闻乐见,相对而言也好写些,就好象小说中的短篇小说,古诗、乐府就象长篇、中篇小说,固然可读性强,但字数较多,需要完整的构思,有点麻烦;五绝象微型小说,太精炼,反而也不大好写。因此七绝中佳作甚多,如只选十首实在有点难,小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选出这十首的,漏掉了那是在所难免,小弟自己也认为,还有不少是可以参与十大竞争的,如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郑谷的“扬子江头杨柳春”、韩*的“春城无处不飞花”、韦应物的“独怜幽草涧边生”、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张旭的“山光物态弄春晖”、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等,皆为旷世佳作,但无奈名额所限,加之小弟个人喜好,只能忍痛割爱了。总体而言,小弟认为,从数量和质量的综合情况看,李白、王昌龄、杜牧三位同学当分获七绝的金、银、铜牌。需要说明的是杜甫同学,与小白同为第一集团军的****,却未有一首入选本名单,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主要原因是杜甫同学的强项为七律,唐诗三百首中,杜诗无一入选七绝,但有13首入选七律就是最好的证明。小弟印象中,杜同学的七绝好象只有一首“两个黄鹂鸣翠柳”,虽然是好诗,但给人感觉象“鹅、鹅、鹅”一样,小朋友读读还可以,如从一道貌岸然的北大教授的口中呤出这诗,那感觉大概和四十岁的男人穿裙子差不多。
给个4~5言绝句谢谢
唐朝军事制度
唐朝初期恢复府兵制,较隋朝更为完备。府兵为基本的常备军,平时隶属於皇帝的12卫和皇太子的东宫6率。每卫设大将军1人、将军2人,每率设率1人、副率2 人。平时负责管理府兵轮番宿卫诸事,战时经皇帝任命,率领从各府调集的府兵出征。即“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於府,将归於朝。”(《新唐书.兵志》)重要军机大事由政事堂举行的宰相会议辅佐皇帝商决。
尚书省的兵部,主要负责武官的考核、任免,军队的编制、简点和轮番,以及图籍、厩牧、甲仗的管理等。 太宗时整顿府兵制度,12卫各领40~60府。鹰扬府恢复骠骑府、车骑府的旧名,不久又改为折冲府,“因地立称”,分别冠以所在地名。府分上、中、下:上府为1200人,中府为1000人,下府为 800人。全国最多时共设a府,府兵约60万人,主要分布於政治中心地区的关内、河东、河南及邻近诸道,旨在“居重驭轻”(《陆宣公奏议》卷八),“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玉海.兵制》)。
折冲府为府兵的基本组织单位。每府置折冲都尉 1人,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长史、兵曹、别将各1人,下辖4~6团。每团200人,设校尉,辖2旅。每旅设旅帅,辖2队。每队设队正,分为5火。每火10人,有火长。每队、每火的装备,如马、马具和锸、斧、钳、锯等,均有定数。府兵自用的武器、装具和征途所需粮食皆自备。马匹不足,由官府供给。平时训练在冬季进行,由折冲都尉率领本府兵马习战。 府兵的调遣、指挥权属於朝廷。凡发兵10人以上,除紧急情况外,都要有尚书省、门下省颁发的皇帝“敕书”和铜鱼符,州刺史与折冲都尉勘契乃发。府兵每年需轮流到京师宿卫,称上番。由兵部依各府离京师远近,确定上番的次数,每次1月,平均每年在役可达3月左右。部分府兵被派遣到冲要地区戍守,一般为1年一次。 府兵的来源,主要是从自耕农和地主中挑选,后来则渐以贫苦农民充役。按照规定,“三年一简”,即3年徵一次兵。凡20岁以上的健壮丁男,都是简点对象。简点标准,以资财、材力、丁口三者为据,“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擅兴》)。一般21岁入役,61岁出军,实为终身服役。后来,征战益多,勋赏不兑现,社会地位下降,地主也渐渐厌恶当兵,特别是“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逐步废坏,军资无所依靠,府兵乃纷纷“亡匿”、“耗散”。玄宗时,下令将服役期减少至15年,自25岁起服役,40岁乃止;又将“三年一简”改为“六年一简”(《新唐书.兵志》),但都未实现,以致折冲府无兵上番。天宝八年(749),被迫停止上番,折冲府从此名存实亡。 由於府兵制日趋败坏,唐初即存在的募兵制便逐渐兴盛。从开元十年(722)起,大规模召募壮士充宿卫。开元十二年,更名为 骑。次年, 骑达12万人,分隶於12卫,每卫1万人,又分为6番,轮流上番服役。平时近营为堋,教阅弓弩,免除赋役,资粮由官府供给。 骑多是被强迫入募和已逃亡再来应募的折冲府卫士,实际上是摊派兵役,其重要变化是由尽义务变为受雇佣。 骑自始就很衰弱,其召募亦无定制,前后只维持20余年。
唐初,驻防京城和宫廷的部队统称禁兵或“天子禁军”。从12卫府轮番调来宿卫京城的府兵,称南衙禁兵。单独组建、驻防宫城北门的禁兵,称北衙禁兵。他们最初是从跟随李渊起事的军人中简选3万人组成,称为“元从禁军”(《新唐书.兵志》),系父子相代,专事宫城宿卫。以后,太宗又从中选善骑者百人,供戍卫、田猎之用,号“百骑”。另置北衙 7营,选骁壮者,於玄武门左右屯营,号“飞骑”。高宗时,置左、右羽林军。武则天时,改“百骑”为“千骑”;中宗时,改“千骑”为“万骑”,分左、右营;玄宗时,增左、右龙武军;肃宗后,也多有更易。禁兵一般是召募来的,历来骄惰怯弱,后受宦官控制,更加腐败。但是,唐朝后期主要靠禁兵维持残局。 唐初,驻防边境的军事机构称镇、戍。镇与戍均有上、中、下之分。上镇 500人、中镇300人、下镇300人以下,每镇设镇将、镇副各 1人。上戍50人、中戍30人、下戍30人以下,每戍设戍主、戍副各 1人。此外,在少数地方,大者设军,小者设守捉,各设使和副使统领,有的由州刺史兼任使职。地方兵中多为各地轮番到边境戍守的戍卒,称“防人”,3年一代,自备资粮;另有少数召募来的兵,称“防丁”或“丁防”。玄宗时,在戍卒中召募能更住 3年者,官给赐物;后又召募长期从军的健儿,称“长征健儿”,资粮等均由官给,称为“官健”,是由国家供养的职业军人。后期,地方藩镇的军人主要是这类“官健”。从武则天时期起,北边部分州还建立一些民众武装,称团结兵,其他地区也有土镇、土团、团练等。团结兵一般是“选丁户殷赡,身材强壮者充之”(《唐六典.尚书兵部》)。官府给予身粮、酱菜,免其徵赋。主要任务是配合军队防卫边疆。他们由州刺史或节度使统辖。 唐朝还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军事法律,如《卫禁律》、《擅兴律》、《捕亡律》、《宫卫令》、《军防令》、《兵部式》、《兵部格》,对军人的职守、赏罚等有较详细的规定,凡违犯了“令”、“式”中的有关规定,就要依“律”、“格”给予惩处。 唐末,各节度使控制地方政权,凭藉其拥有的土地、人丁、财赋,豢养大批军队,与朝廷抗衡,改变了“内重外轻”的态势。安史之乱以后,割据日甚,以致“方镇相望於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自国门以外,皆分裂於方镇矣”(《新唐书.兵志》)。唐朝武器、马政和军需供给制度
武器 兵器大多由官府作坊制造、中央设军器监,辖甲坊署,从事甲胄、筋角的生产;弯坊署掌矛头、弓矢、 排管、刃族的制作。乾元元年(758),改军器监为军器使,由宦官担任。地方州府亦设置作坊制造兵甲。河中的弓,浙西的弩,安定的 甲,都是比较有名的。根据步兵、骑兵实战及朝廷仪仗的需要,弓、 驾、箭、刀等都分成许多种类和不同形制。每件重要兵器要刻上工 匠姓名、制造年月,以备检查。由中央卫尉卿与地方政府所属武库分别保管,奉皇帝敕命才予以调发。 马政 唐朝骑兵庞大,马政地位重要。中央设太仆寺主管,在陇右及其他地区设置国家牧监(养马场),具体负责战马的牧养、管理与供给。监分上、中、下三等,有马5000匹为上监,3000匹以上为中监,不足3000匹为下监。各监置牧监一人,副监一或二人。此后,又相继置陇右诸监牧使、群牧都使、闲厩使等,统领各地牧监。为加强管理,朝廷对马匹的繁殖、死耗、烙印、奖惩等,都有具体现定。每年秋天登记马籍,区分良马、驾马,定期上送殿中省尚乘局、各级官府及 军队使用。遇有大的战事,还随时向民间征发马匹。安史乱后,由宦官充当的内飞龙使控制全国监牧人权。但由于陇右地区被吐蕃占领,牧监全部丧失,政府主要以高价购买回鹘马以供军需。 军需供给 唐朝军需供给有两种情况:一是前期的府兵和兵募,服役和番 上期间,实行衣粮和部分武器自备的制度,出征作战才由官府全部 供给,所以军费开支有限。二是中后期即府兵制破坏以后,骑、神 策禁军、藩镇兵、边防军等,武器、衣粮皆由官府供给,全国军队百 余万人,军费开支大增。掌管全国军费筹措和开支的是尚书省户部 度支即中,各沿边车、镇则设支度使承办。为及时将军需衣粮送到 军队,官府在长安、洛阳以及靠近运河沿线城镇建立仓库,储存粮、 绢,以便就近供应。战时则随时设置粮料使、军粮使、供军院使等,绢,以便就近供应。战时则随时设置粮料使、军粮使、供军院使等, 专门负责向前线运输衣、粮、器械。军费主要来源是租税和屯田收入,全国租税收入2/3被用于军需。 唐朝军事制度变化的明显表现,同政治、经济制度一样,前盛 而后衰,“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X骑,X骑又废,而方镇 之兵盛……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新唐书.兵志》)。自 西魏开始而盛极于唐前期的府兵制败坏后,取代府兵支撑唐朝统治的军队是神策禁军、藩镇军等,军制由此而混乱多变,藩镇势力急剧膨胀,从而加速了唐王朝的覆灭,酿成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 祸患。第一名: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中天才不少,但王之涣同学绝对是天才中的第一牛人,他流传下来的诗只有区区六首,小弟认为,只此一首,足可让其挤身一流高手之列,再加上那首地球人都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想不成为江湖大腕都难。本诗大气磅礴,意境优美,豪迈中有郁闷,郁闷中有控诉,字字珠矶,句句经典,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说它是千古第一名诗估计是没人反对的。
想不通的一个问题是,唐代离现在1000多年,那时人说话与今人说话肯定差别很大,那时人写的文章现代人理应难以看懂,可是那些唐诗,特别是五绝、七绝,简简单单的句子,怎么都是那么美,怎么都是那么通俗易懂,难道是唐代的诗人们都有预知未来的功夫,都知道1000多年后的人是怎么说话的。真是想不通也么哥。再看看现在那些狗屁诗人们,尽搞些故弄玄虚,让人云里雾里的句子,还美其名曰朦胧诗,难怪现在读诗的比写诗的少,这样发展下去,估计用不了多久诗歌这种形式就要绝种了。唉,且看诗歌成弃妇,空悲切。
本诗艺术性10,商业性(主要是指通俗易懂流传广)10,总分20。
第二名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和前一首一样,同属地球人都知道的一类,以脍炙人口还形容还嫌低。小白毫无疑问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史上最拽的诗人,其诗想象奇瑰,变化多姿,律诗、绝句这类格律要求较严的形式窃以为是不太符合小白口味的,但所谓功到极处,信手拈来即是诗。本诗从文字上来看,基本就是信口说出来的,有点象现在手机短信中“春眠不觉晓,处处性骚扰”之类的顺口溜,只不过是极品顺口溜。
当是时,小白被流放夜郎,那可是典型的鸟不下蛋之地,小白心中可谓郁闷至极,恨不得学习革命先烈屈原同志,投江明志。但流放路上到达白帝城时,却接到了无罪释放的通知,从大悲到大喜,心花怒放,估计和杜甫一样,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坐在舟中再看那猿啼三声泪沾裳的三峡,一丁点多愁善感、悲天悯人之心也没有了,于是乎,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这种牛皮哄哄的诗句就出来了。小弟以为,小白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当他没有当官时,就发牢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他即将做官时,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他做了官时,就写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这等拍马屁的诗句。这种性格,怎当干部。当然幸亏他没当干部,否则多了个庸官,少了位诗人。本诗看似平淡,却余味无穷。
本诗艺术性9.9,商业性10,总分19.9。
第三名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yi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不象我们现在,交通发达,从小弟家到北京,两千里地,几个小时就到了,要搁在唐代,怎么也得一个多月吧。所以唐诗中送别诗很多,有名的也很多,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等,都属佳作中的佳作。但在七绝中,本诗与下面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名气最大,个人认为,本诗似乎更胜一筹。别的不说,单说本诗被谱成琴曲《阳关三叠》,就知其魅力。
让我们闭上眼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咸阳古道,灞陵桥畔,小雨初下,轻尘不起,柳色依依,情深深,雨蒙蒙,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行路的大好时候,维哥哥在咸阳酒店大堂摆酒一桌,为元二同志送行,元二欲何往,塞外安西地,安西距长安,不知几万里也。就是现在没有飞机的话也得几天几夜,那时我估摸着怎么也得走上五个月。此地一为别,相逢不知年,维哥哥心中那份依依惜别之情一千多年后小弟这等粗人就可以感觉到。无可奈何人要走,唯有饮尽杜康酒,此时此刻,除了劝元二再喝一杯酒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再说出了阳关再哪有象我这样的朋友陪你喝酒呢。本诗以景写情,景切情真,其情之深,意之切,感染力之强,渭城曲尚在,读罢泪沾襟。在当时一砖头能砸中六个诗人的情况下,本诗就被广为传诵,推为绝唱。
本诗艺术性9.9,商业性9.9,总分19.8。
第四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诗的又一力作,但本诗与维哥哥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却是绝然不同的风格:维哥哥是送好友去上万里外的安西边塞,为苦寒之地;白哥哥送浩然兄是顺水而下几日可到的扬州,为烟花之地。送的人不同,去的地方也不同,送人者的心境自然也不同。维诗的总体风格是低沉、压抑、郁闷的,白诗却是高昂、欢快、明亮的。
当是时,李白同学遇到了比他年长且已名动江湖的孟哥哥,两人刚在黄鹤楼中推杯换盏,听完江湖艺人们笛吹“梅花落”,应该是十分高兴的。李白同学可是非常崇拜孟哥哥的,还模仿星宿派****的语气赋诗一首,诗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基本上把老孟捧上了天。酒后送别偶像,作为FANS的李白心情一定是舒畅的。孟哥哥可是风流天下闻,他去到青楼梦好的扬州,那还不是如鱼得水、醉卧花从的干活。可以想象,年青且自认比孟哥哥更加风流潇洒的小李同学,在送别时心中一定象喝了蒙年酸酸乳一样酸溜溜的,所以才有了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含醋率较高的诗句。孟哥哥上船后,小白极目远眺,孤帆远影、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不由诗性大发,美妙的诗句自然就脱口而出了。
本诗艺术性9.9,商业性9.8,总分19.7。
第五名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三月的小雨淅淅沥沥的下,春寒料峭,春愁黯黯,或许是赶着去扫墓,或许是赶着去会朋友或会情人,一股莫名的思绪从行人心中泛起,于是,想起了消愁解忧的良药----酒。可是哪里有酒馆呢?只得去问那牛背上的牧童,牧童遥指远方,抬眼望去,酒幌子在雨中隐隐约约,那就是杏花村,消愁的好地方。纵观本诗,字字传神,处处留意,精巧精致,浑然天成,宛如中国水墨画的清明烟雨图。有好事者将此诗生吞活剥,每句删两字,成了清明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虽然少了些许味道,但仍算是一首好诗。本诗理论上应该写的是江南清明时节,诗中的杏花村应该是泛指喝酒的地方,这也说明山西汾阳杏花村的酒在唐代已名满天下,可惜的是,现在杏花村汾酒空有这么大名气,但始终没有看到这个品牌大红大紫起来。看来仅有名人效应还是不够的。
唐代诗人中,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同属第二集团的****(李杜王白可算是第一集团),但两人各具特色。小弟认为,李更善七律,象“春蚕到死丝方尽”、“庄生晓梦迷蝴蝶”之类,而杜似乎是专攻七绝的,在蘅塘退士版的《唐诗三百首》中,七绝杜选9首,李也选了8首,但就小弟看来,杜诗整体水平要高出许多,这9首“折戟沉沙铁未销”、“烟笼寒水月笼纱”、“二十四桥明月夜”、“繁华事散逐香尘”,均为顶级豪华之作。反观李诗,除了一首“君问归期未有期”还算佳作外,其它的只能算是平庸之作。
再说说杜牧这人,小弟很是敬佩。诗人词人多为好色之徒,喜欢寻花问柳醉卧花丛者多的是,但象老杜这样洒脱不羁的还真不多。一般人都是光干不说,老杜却是又干又说,春香院中,潇湘馆里,处处留下墨迹,还自吹“赢得青楼薄幸名”,这可比现在许多喜欢寻花问柳的同志强多了。老杜混迹欢场十余年,从没不认帐的,现在的同志,敢作不敢当,更别说留下地址、手机号码了,比杜前辈差了何止一个档次。
本诗艺术性9.8,商业性9.8,总分19.6。
第六名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回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300多年的历史中,侵略或被侵略的时间较长,中间还有个安史之乱,战伐较多,故边塞诗人也多,著名的有高适、岑参等。小弟认为,就七绝而言,是没有人能PK得过王昌龄同志的,甚至在当时就有人认为他的七绝只有李白才可比得上,足见昌龄同志功底之深。他的精品很多,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奉帚平明金殿开”等,本诗可算是其代表作之一,上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估计都知道。
本诗大意是借李广讽刺当时将帅无能,其实汉唐以来边关战争一直不断,汉代固然有龙城飞将李广这样的将军,胜仗较多,但唐代猛将也不少,在边关战争中也是胜多负少,昌龄同志其实没必要大叹世无英雄的。当然即使是胜利,但也是边庭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当炮灰的都是普通士兵。故小弟认为,本诗恐怕不仅仅是讽刺将帅无能的,其矛头可能是直指最高层。再联想昌龄同志的身世,多次被贬,估计对朝庭心存不满,发这样的牢骚也是正常的。唐代的诗人中好象对朝庭满意的没几个,是否当诗人的前提条件就是不当官呢?幸亏这些同志生活在一个还算清明的时代,象前面的之涣、后面的禹锡这样的同志,搁宋代那得脸上刺字再发配江州,搁清代说不定会引起一场文字狱,大批人要砍脑袋的。唐诗之所以能繁荣发展,流传下来的也多,估计跟唐代政治相对清明,言论比较自由有关。唐诗反映社会现实的较多,宋词卿卿我我的较多,清代就不说了,著名诗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乾隆爷,其他人哪敢写诗啊,多少人因写诗把脑袋都写掉了。
本诗艺术性9.8,商业性9.7,总分19.5。
第七名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同志很有点意思,不算是一个很称职的国家干部,这哥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爱摆酷,有事没事喜欢对朝庭说些风凉话,可谓党性原则不强,不与领导保持一致。看他写的诗,什么“前度刘郎今又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是无情却有情”、“吹尽狂沙始到金”等,透出一股傲气,好象比别的干部要高出一筹一样。无怪他当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没半年就被砍下来。即使被砍,这位同志还是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死相,嘴巴上不肯吃半点亏。那年,在他被贬连州那个南蛮之地九年后被召回了首都长安,估计想再次启用他,可他到玄都观散散步,又写出了“玄都观内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这等与朝庭唱反调的句子,与国家机器过不去,自然又逃脱不了再次被贬的命运。
本诗是刘同志公然藐视朝庭权贵的代表作,是他当年从和州奉如回洛阳,在南京凭吊古迹时写的。本诗借古讽今,以王导、谢安往昔的兴盛与现今寻常百姓家作比较,深刻揭露了世事兴亡和更替的自然规律。与李白同志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胜一筹。之后没几天,他在扬州遇见了居易同志,又写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看来这位同志虽然脾气又臭又硬,写诗的功夫还真不含糊。
顺便说一句,唐代的皇帝们基本上都算是厚道人,象刘同志这样专与朝庭对着干的家伙,虽然前后经历了六任皇帝,可居然没有被砍头,而且居然还没撤职,而且还居然在他死前一直都在当不小的官,最后甚至还加了礼部尚书衔,虽然是虚职,但省部级待遇还是享受了,这就充分说明唐代是重视人才滴。
再顺便说一句,象老刘这种傲七傲八、以哲学家自居的同志,居然写出了“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梢头”这样的宫词,是否虽然被贬多年,但经济上还很宽裕,家中妻妾成群所致。有兴趣的同志们可考证一番。
本诗艺术性9.8,商业性9.6,总分19.4。
第八名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前面已说过,唐代边塞诗较多,而且总体水平也较高。边塞题材比较容易融入感情,且大多数边塞诗人都有从军经历,对边塞、对征人都有亲身体会,故容易出好诗。但边塞诗基本上都是调子沉郁,多为悲愤、凄凉、郁闷之作,读边塞诗,心情沉重,一股忧国忧民的想法往往就冒了出来。本诗可算是个例外,就好象从张飞、李逵等同志笔下出来的一样,豪迈旷达,大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置生死于度外之势,跟“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杀了***,还有后来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兵哥哥们读此诗,估计是当头棒喝,糊提灌顶,精神为之一振。就是嘛,怕死还当什么兵。
日落、星升、大漠,中军帐里,灯火通明,刚与胡人一战,大胜而归的将士们济济一堂,脸上露出了劫后余生的笑容。大家手持白玉杯,杯中斟满了从胡人那里缴获的葡萄酒,随军乐手奏起了琵琶曲,人生得意须尽欢,今朝有酒今朝醉,喝,喝死去球,怎么啦,喝高了,高了就高了,有啥好笑的,反正不喝死也说不定哪天会被杀死。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生亦何欢,死亦何惧,马革里尸、战死沙场。全诗雄浑激昂,势大力沉,抑扬顿挫,钪锵玫瑰,不愧为千年难遇的佳作。
王翰同学诗名并不响,全唐诗仅录其十三首,除这首外,其它的小弟一概不知,估计知道的同志也不多。本诗可谓是王同学个性的真实写照,他恃才傲物,豪荡不羁,且为人极爽,常直言进谏,当属愤青一类,中央机关肯定呆不长,被贬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哥们特有意思,别人被贬一般垂头丧气,可他倒好,照样吃喝玩乐、夜夜笙歌,好不快活,别人一个小报告上去,再次被贬。唐代诗人中一贬再贬的不少,前面的禹锡同学即是一例,可象王翰同学这样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再贬的,估计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老者。
本诗艺术性9.8,商业性9.5,总分19.3。
第九名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又是一首边塞诗,这是本十大排名中的第四首边塞诗,正印证了小弟前面所说边塞诗容易出精品的论断。作者李益同学,曾从军十年,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验,为人豪放,常横槊赋诗,口占一绝。本诗估计不是横槊赋出来的,横槊赋出来的诗常大气磅礴,燕山雪花大如斗之类。小弟认为,本诗是李益同学深夜突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家中的娇妻美妾,心生郁闷,有感而作。
此诗写的是征人思乡之情,前两句写景,以边塞大漠上的绝妙夜景来衬托其凄凉,如霜的月光静静照在受降城外,让回乐峰前染血的黄沙变成雪白,万籁此俱寂,不知何人何处吹起了芦管,如泣如诉,随着如霜的月光洒遍大漠,战士们闻笛思乡,那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魂牵梦系,可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知能否再回到她的窗前┄┄,唉,如果小弟是受降城的司令官,一定要把那个吹笛的人抓起来,没收其笛,再赏他几军棍,晚上不睡觉吹哪门子笛,搞得士兵们都无心作战,估计是一间谍,专门来瓦解我方斗志的,不砍你头算是优待。
李益同学的强项是七绝,其语言、韵律,堪与李白、王昌龄相较,唐才子传称其为“高适、岑参之流”,可见其边塞诗之出色。该同学早初为进士出身,当县长多年未见升迁,无奈之下投笔从戎,曲线救国,功夫不负有心人,象猴哥一样历经磨难,但终成正果,官到礼部尚书之高位,也算是功德圆满、出人头地了。
本诗艺术性9.8,商业性9.4,总分19.2。
第十名 金缕衣(无名氏)
劝群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如果以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岳不群”们的眼光来看,本诗可能是反动**低级下流之作,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劝人抓住时机及时行乐。当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在上课时指出本诗意思是珍惜光阴,小弟认为那是扯淡,直觉告诉我且我更愿意认为作者的本意就是“行乐须及春”。是啊,少时不行乐,老大徒伤悲。年青时只知道象老黄牛一样埋头干事,年纪大了再想行乐,估计是拨剑四顾心茫然。小弟有位同事,50多岁的老帅哥,常常羡慕现在的年青人,他总说,现在年青人遇上了好时候,真好啊,我们年青时有精子没银子,现在有了银子却没有了精子,说话那表情,一脸羡艳、憧憬。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及时行乐带来的严重后果。当然,他们年青时情况特殊,那时组织上对这些管得紧,男女间拉拉手就会被人称为流氓。
本诗作者有版本说是杜秋娘,看名字好象是个MM,小弟以为此诗似乎不象出自娘们之手,在一千多前的唐代,MM们敢说及时行乐的恐怕还不多,它应该是一位风度扇扇的花花公子在一次嘿咻之后随口呤出来的。不过如果真的是出自MM之手,搁现在准是位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估计也是一超芙蓉赛竹影的网络大红人。
本诗艺术性9.8,商业性9.3,总分19.1。
小结:唐诗中七绝最为人所喜闻乐见,相对而言也好写些,就好象小说中的短篇小说,古诗、乐府就象长篇、中篇小说,固然可读性强,但字数较多,需要完整的构思,有点麻烦;五绝象微型小说,太精炼,反而也不大好写。因此七绝中佳作甚多,如只选十首实在有点难,小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选出这十首的,漏掉了那是在所难免,小弟自己也认为,还有不少是可以参与十大竞争的,如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郑谷的“扬子江头杨柳春”、韩*的“春城无处不飞花”、韦应物的“独怜幽草涧边生”、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张旭的“山光物态弄春晖”、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等,皆为旷世佳作,但无奈名额所限,加之小弟个人喜好,只能忍痛割爱了。总体而言,小弟认为,从数量和质量的综合情况看,李白、王昌龄、杜牧三位同学当分获七绝的金、银、铜牌。需要说明的是杜甫同学,与小白同为第一集团军的****,却未有一首入选本名单,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主要原因是杜甫同学的强项为七律,唐诗三百首中,杜诗无一入选七绝,但有13首入选七律就是最好的证明。小弟印象中,杜同学的七绝好象只有一首“两个黄鹂鸣翠柳”,虽然是好诗,但给人感觉象“鹅、鹅、鹅”一样,小朋友读读还可以,如从一道貌岸然的北大教授的口中呤出这诗,那感觉大概和四十岁的男人穿裙子差不多。
本文来自作者[北柠陌寒]投稿,不代表灯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qjxkj.net/news/5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灯塔号的签约作者“北柠陌寒”
本文概览:唐初各地设有“折冲府”,以府兵制为主,后来逐渐向募兵制,到了唐末,就是节度使个人的军队了。唐朝初期恢复府兵制,较隋朝更为完备。府兵为基本的常备军,平时隶属於皇帝的12卫和皇太子...
文章不错《唐朝的地方兵制是怎样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