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是出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出自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专家、书法家启功教授的深思感悟,并由他亲自题写,之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意思是:老师应该努力做好学问,有充足的知识和品格来教导学生;要努力树立自己的形象,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世人做个好的典范,成为社会中的楷模。
扩展资料: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校训内涵:校训为著名史学家启功所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标准和精神追求,又是启功70多年从教生涯中的一个感悟。启功阐释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
他指出,校训没有任何人执行考试、考察、判分、评选,实践校训关键在于师生的自觉性。所学能否真正成为师表,并不是“职称”、“级别”所能衡量或代表;所行能否真正成为模范,也不待旁人选举出来,而是要随时扪心自问,有没有可惭愧的思想行动。
参考资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读叶圣陶《给教师的建议》感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出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中,原句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意思是说,作为教师,首先要有高的学识和才华,足以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和引领;其次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展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的责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以自身的行为和言语影响和塑造学生。
因此,“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教育界广泛流传的名言,深刻影响了教师的职业理念和教育实践。
在上师范的时候,师范校园里竖着一块很大的石头,石头上面端端正正刻着八个大字:“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上课的第一天,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又特意把这八个大字写在黑板上,他极为庄重的告诉我们:“做老师一定要有渊博的学识,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否则不配为人师。”一直到现在,我不敢忘老师的教诲。
在阅读叶圣陶老先生《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再次认识到这八个字的分量。他用三章详细的阐述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八个字的含义。
第一章《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此章中有三个观点,第一点便是: 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受教育的模范。
接着在第二章《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中,他再次强调: 唯有教师的话,跟他们的实际生活完全一致,不但像通常说的,“说的到,做的到”,而且要做得到才说,情形就大不相同。那时候学生非常幸福,愿意照着老师的话,积极的实行,因为面前的老师是光辉的榜样,他们觉得跟着教师走,是顶大的快乐。
这是对“德高为范”的诠释。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中的第二个观点是:知识学问无止境,品德修养无止境。第三点是:“知也无涯”。
做为教师要学什么?
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之类非钻研不可,钻研这些学科越深,认识学生身心就越真,教起来就越有把握。
除了专业知识,还要学什么?
认识学生:学生将做什么样的人?学生目前处在什么样的社会里?这个社会将过渡到什么样的社会?他们在这里头将其什么样的作用?
教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让学生把学到的种种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教语文不仅要学生熟读课本,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生活里扩大词汇,掌握语言的规律,增长表达的能力,从文学作品的阅读里提高思想的境界。
这是对“学高为师”的诠释。
叶老的书,没有太多深奥的道理,但是从书中的字里行间,都能感觉到,这是一个扎扎实实的搞教育的学者,以一生的教育实践,得到的细腻感悟。
无论是德行,还是学问,叶老都在反复强调“不言之教”的作用。 不言之教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教师以身作则,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也是一种极有效的不言之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简简单单八个字,却值得一生“躬行实践”。
本文来自作者[依瑶]投稿,不代表灯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qjxkj.net/news/113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灯塔号的签约作者“依瑶”
本文概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是出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
文章不错《学高为师德高为犯如何理解》内容很有帮助